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第二十三章归途
时间,在王念这种极致耐心、充满尊重、智慧和分寸感的“陪伴”
中,悄然流逝了两年。
这两年,是王念持续付出巨大努力的两年。
这两年,王念自己的事业也稳步发展,她出版的专栏合集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策划的几个建筑文化沙龙也赢得了业内好评,她成了这个跨界领域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气质愈发沉静、优雅、充满力量。
这一切的成就,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为了能够以更平等、更优秀的姿态站在李卫宁身边而默默努力的结果。
她的身边并非没有出现条件优越、表达好感的追求者,但她都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了。
她的心,早已被那份沉甸甸的、需要她用一生去弥补和守护的感情所填满。
她的父母徐佳和王建,从一开始的担忧、劝解,到后来逐渐变成了理解、心疼乃至默默的支持。
他们亲眼目睹了女儿是如何将对李卫宁那份深沉、持久、近乎虔诚的感情,化为自我成长和默默守护的动力,看着她如何一点点变得强大、独立、充满智慧。
他们明白,女儿的心,早已被那个人完全占据,历经磨难后,这种感情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沉淀为一种更成熟、更无私的形态。
他们不再劝说,只是在她回家时,多做些她爱吃的菜,偶尔会轻声问起李卫宁的近况,言语中带着真诚的、深深的歉意和发自内心的祝福。
李卫宁的生活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微妙变化。
她依然独立,依然忙碌于她的图纸和模型之间,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她眉宇间那份因过往创伤而留下的、时常紧蹙的刻痕,似乎被时光温柔地抚平了一些。
她开始偶尔在“隅光集”
的博文下,留下简短的、表示赞同或深有同感的评论;会在某个建筑展览的开幕式后,“偶然”
和王念在附近的咖啡馆相遇,然后自然而然地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聊些关于展览、关于最近读的书、关于城市变迁等无关紧要却轻松愉快的话题。
她们之间的关系,像早春时节冰雪消融的溪流,虽然缓慢,却带着不可逆转的暖意,坚定地朝着开阔的、温暖的方向流淌。
这每一点看似微小的进展,都是王念长达两年多、倾注了无数心血努力的结果。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深秋,李卫宁因连续一个月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免疫力下降,得了重感冒,进而引发了急性眼胃炎,不得不住院观察几天。
生性要强的她,谁也没有告诉,独自一人去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
躺在白色的病床上,看着冰冷的点滴瓶一滴滴地将药液输入身体,一种久违的、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脆弱感,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
就在她望着天花板发呆时,病房门被轻轻敲响了。
王念提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无法掩饰的担忧和一丝生怕被拒绝的小心翼翼。
她能及时出现在这里,并非偶然。
她一直通过那位与李卫宁交好的年轻设计师(她曾匿名帮助过对方一个专业问题,从而建立了信任),小心翼翼地关注着李卫宁的健康状况。
“我……从你一位同事那里,偶然听说你病了。”
她的解释依然有些生硬,但眼神里的关切和心疼,无比真实,无法作伪。
“熬了点清淡的小米粥,还加了点山药,听说……养胃。”
李卫宁看着她,没有像过去那样冷漠淡然,也没有说出拒绝的话。
在病痛的虚弱中,在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潜意识里,那道坚冰筑成的堤防,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那一刻,她突然不想再伪装无懈可击的坚强了。
她轻轻点了点头。
王念留下来照顾她,动作轻柔而熟练,喂她喝粥,帮她倒水,整理床铺,言语不多,却事事都想在了前面。
她不是以赎罪者的卑微姿态,而是像一个相识多年、默契于心的老友,给予着恰到好处、令人舒适的关怀。
出院那天,王念打车送李卫宁回公寓。
到了楼下,李卫宁停下脚步,望着熟悉的大门,沉默了片刻,然后转过头,轻声对王念说:“上来坐坐吧,喝杯茶。”
这句话很轻,却像一道温暖的闪电,击中了王念。
这是两年多来,李卫宁第一次主动发出邀请。
她强压下心中翻涌的激动和酸楚,努力让表情保持平静,点了点头:“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