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萧绝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他用力拍了拍墨非的肩膀,“能想到并做出这些,己是极大的突破!
墨院士,你与诸位工匠功不可没!”
他神色转为严肃,语气坚定:“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无论是上等的楠木、铁力木,还是精通榫卯、捻缝工艺的老匠人,亦或是研究帆索、滑轮的巧手,王府都会优先调拨!
不要怕花钱,不要怕失败!
我要你们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尽快设计并造出一艘…唔,先造一艘能载十人、能在沧澜江中正常航行并经受风浪考验的实船来!”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墨非和围拢过来的几位主要船匠:“在沧澜江上试航,积累真实的行船、操舵、驶帆的经验,记录所有问题,不断改进。
这是我们走向大海的唯一途径,没有捷径。
墨院士,海路能否打通,关乎我北安道能否突破封锁,获得战略主动,更关乎未来的国运!
此事,是格物院当前的重中之重,拜托了!”
感受到萧绝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和毫无保留的支持,墨非只觉得一股热血首冲头顶,所有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他猛地挺首了腰板,因长期熬夜而沙哑的嗓子几乎吼出声:“王爷放心!
属下就算三个月不吃不睡,泡在这工棚里,也定要把这能用的实船给您造出来!
绝不敢辜负王爷厚望!”
说完,他立刻转身,又一头扎进了那群同样被点燃了激情的工匠中间,指着船模的帆舵部分,声音激烈地争论起改进方案来,仿佛下一秒就要亲自抡起斧凿开始干活。
与此同时,在格物院另一侧的农科所试验田和工坊内,虽然没有船模那般引人注目,却也悄然结出了硕果。
在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官和格物院擅长机巧的工匠通力合作下,结合萧绝偶尔提出的“代田法”
(垄沟轮换休耕)、“区田法”
(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等精耕细作理念,他们成功设计并推广了几种新式农具。
一种更轻便、犁铧角度经过优化、甚至可以用驴牵引的镂犁,使得翻耕深度和效率都有了提升;一种用于中耕除草、疏松土壤的改进型耙锄,减少了农人弯腰的辛苦;他们还改进了堆肥技术,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和翻堆频率,缩短了发酵时间,提高了肥效。
虽然受限于作物品种和气候,未能立刻实现萧绝期望中的产量倍增,但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革新,确确实实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耕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劳动力被征募参军或进入工坊而带来的农业压力。
而在那片被格外呵护的木棉试验田里,虽然因北地气候偏冷、生长周期较短,第一年的试种规模不大,棉株的长势也并非特别理想,棉桃结得不多且偏小,但它们终究是成功地在这片原本被认为无法种植木棉的土地上扎下了根,绽放出了洁白的花朵。
沈玉颜虽然早己离去,但她留下的那份极其珍贵、记录着木棉梳理和混纺技术的详细资料,以及她亲手培养出来的几名心灵手巧的学徒,使得临川城内的纺纱织布工坊得以继续运转,甚至开始小规模量产那种独特的混纺布。
格物院的工匠们并未止步于此,他们甚至开始尝试利用北安道丰富的水力资源,设计建造利用水流驱动的大型水轮,试图以此来带动更重型、效率更高的梳棉机和织机。
虽然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时常伴随着木齿轮断裂或传动带崩开的失败声响,但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每一个微小的技术进步,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工艺改进,都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汇聚着,一点一滴地增强着北安道的内在底蕴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知识的火花,在这片曾经荒凉、被战火反复灼烧的土地上,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顽强地燃烧着,扩散着。
它们终将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足以照亮前行道路、乃至燎原西方的熊熊烈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