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她脑海里,反复回响着白天会议上老主任的话。
第426章手术设备
伦理、成本这些都是她之前为了追求技术极致而暂时搁置的问题。
如今,成功已经到来,这些问题便无可回避地摆在了面前。
她的洞察力可以看到数据流的冲突,可以优化算法,可以将设计图打磨至完美。
那么,它能不能看到一条降低成本的路径?能不能预见到一条规避伦理风险的方案?
一个新的、比单纯技术突破更宏大、也更艰难的研究方向,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
她要做的,不仅是创造神迹,更是要让神迹降临人间。
那场关于伦理与成本的会议,像一颗种子,在许知意心里生了根。
她正思索着如何让神迹普惠人间,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便落入了她的邮箱。
发件方是世界医学联盟。
邮件内容言简意赅,正式邀请她作为特邀嘉宾,在下个月于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医学峰会上,进行四十五分钟的主题演讲。
这是全球医学界最顶级的盛会,能受邀上台的,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
这份邀请,意味着国际主流医学界对她及其研究成果的最高认可。
院长办公室里,院长拿着打印出来的邮件,手都有些抖,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菊花:“知意啊,这是我们榕城一院,不,是我们整个医学界的荣耀!”
许知意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与这份荣耀相比,她更关心那些现实的难题。
然而,声望的浪潮总伴随着暗礁。
就在榕城一院准备大肆宣传这一喜讯时,国内最权威的医学期刊中华医学前沿上,刊登了一篇访谈。
受访者是京州协和医院的王振国主任,一位在传统神经外科领域浸淫四十余年,享有盛誉的专家。
访谈中,王主任被问及如何看待许知意的芯片技术时,他慢条斯理地对着镜头说:“年轻人的创新精神是可贵的,但医学,尤其是人脑相关的领域,容不得半点激进。”
“我看了那篇论文,构想很大胆,但很多关键环节,比如长期植入的排异反应、对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都只是一笔带过。
理论毕竟是理论,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能被一些漂亮的实验数据冲昏了头脑。”
话语间,前辈的姿态摆得十足,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审慎和质疑。
这篇文章迅速在业内发酵,不少保守派的医生纷纷附和,一时间,暗流涌动。
许知意对此并未做出任何回应。
她知道,最好的回应不是辩解,而是事实。
一个足以检验理论的事实,很快就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出现在了她面前。
市一院的特护病房接收了一个特殊的小患者。
一个只有六岁的男孩,患有极其罕见的进行性多系统衰竭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