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省“文物调查组”
的来人姓胡,目光锐利如鹰,言语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将陈曦请到一间单独的办公室,李立军陪同在侧,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幸灾乐祸。
“陈曦同志,”
胡同志开门见山,将那份海外来信的复印件放在桌上,“请你解释一下,你与这位境外学者,是如何建立联系的?你们频繁通信,讨论涉及我国境内重要考古发现的敏感内容,是何目的?”
他刻意将“频繁”
和“敏感”
咬得很重,试图营造一种阴谋的氛围。
李立军在一旁补充:“陈副科长,组织上是信任你的,但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
这关系到你的政治立场,也关系到我们农场的声誉。”
压力如山般袭来。
这个问题,比之前任何技术争论都更加致命。
第二节:坦荡的回应
陈曦深吸一口气,心中迅速权衡。
隐瞒和狡辩只会加重嫌疑,唯有坦荡和主动,才有一线生机。
他没有回避,而是迎着胡同志的目光,坦然回答:“胡同志,李工,这件事,我正想向组织汇报。”
他拿出早己准备好的、与老教授通信的所有原件(他保留了副本),以及老教授寄来的那些公开出版的地质资料。
“这位教授,是我在阅读公开科技文献时了解的学者,在国际地质学界享有声誉。
我向他去信,是以一个普通农业技术员的身份,请教关于滨海盐碱地地质成因的学术问题,希望能从中找到改良土地的线索。
这完全属于正常的技术交流范畴。”
他指着那些资料:“他所寄来的,都是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不涉及任何国家机密。
关于青铜器的讨论,也仅限于他根据我描述的、己公开的纹饰特征,从学术角度进行的一些年代推测,并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发掘信息和核心数据。”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而坚定:“我热爱我的祖国,投身农场建设就是明证。
我所有的知识和精力,都用于改良这片盐碱地,让同志们能多吃上一口粮食。
与海外学者交流,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取有益于生产建设的知识。
我的一切行为,光明磊落,愿意接受组织任何审查。”
第三节:人心与证据
陈曦的坦荡,让胡同志凌厉的眼神微微缓和。
他仔细翻阅着那些通信和资料,确实如陈曦所说,内容集中在学术探讨,并无出格之处。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杨场长带着钱工和一位总场分管宣传的干部走了进来。
“老胡,情况我听说了。”
杨场长声音洪亮,他先是对胡同志客气地点点头,然后转向陈曦,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支持,“陈曦同志与海外学者通信的事情,我之前是知情的,并且鼓励他开拓视野,吸收先进知识用于我们的生产实践!
这是我们农场党委开放包容、重视人才的表现!”
钱工也鼓起勇气开口:“胡同志,我可以作证。
陈科长经常和我们分享他从这些资料里学到的新思路,对我们解决生产难题很有启发。
这确实是为了工作。”
宣传科的干部则递上一份材料:“这是我们准备向上级汇报的,关于陈曦同志扎根农场、科技兴农的先进事迹材料。
他的贡献,全场有目共睹。”
三重保障:当事人的坦荡、顶头上司的背书、同事的证言以及即将宣传的先进事迹,构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