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认识陈晓的人不多,认识他又直呼其名的更不多了。
“李星星?”
,陈晓没想到竟然在这里碰到大学室友,这个室友是上学那会家里条件最好的,毕业后听说是去国外了,没想到会在江州的车展上碰到。
李星星...
锅里的水咕嘟作响,蒸汽攀上窗棂,在玻璃上画出蜿蜒的雾痕。
林晚用汤勺轻轻搅动浮起的油花,排骨在萝卜间沉浮,像一段段被时间打磨过的旧事。
他没开灯,厨房里只有灶火映着瓷碗边缘泛黄的光晕。
这一刻很静,静得能听见屋外铜线在夜风中细微震颤的声音??不是信号,只是风过金属的轻吟,却让他下意识地停了手。
念念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封信,夹在那本《陈昭日记》的最后一页。
她说:“林晚哥哥,我走了,但不是离开。
我只是去把我们的声音种得更远一点。”
她在云南待了两个月,期间只发回三段音频:一段是山涧流水穿过石缝的节奏,一段是某个清晨村寨里老人吹芦笙的调子,最后一段,是一个孩子用汉语和傣语交替念的一首诗,内容没人听懂,萤说那是当地一种即将失传的口传史诗。
林晚把这三段声音都存进了“记忆库”
,编号为M-0至M-049。
每当新送来一件破损的旧物,他会先播放其中一段,让修理的人听着它工作。
他说:“修东西不是复原零件,而是接通记忆的电流。
你得知道,那段声音原本属于什么样的心跳。”
这天傍晚,一个穿灰布外套的男人背着一只破旧帆布包走进迷彩场的大门。
他不说话,只是将包放在桌上,拉开拉链,露出一台严重变形的老式录音机。
外壳焦黑,按钮碎裂,磁头锈死,连电源线都被剪断了一截。
但从残留的品牌标识还能认出,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营工厂配发给宣传干事的那种便携式双卡录音机。
“能修吗?”
男人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擦过铁皮。
林晚蹲下身,指尖轻触机器边缘烧灼的痕迹。
“火烧的?”
“火灾。”
男人点头,“整栋楼塌了。
我抢出来的东西不多,这个……是我女儿五岁那年录的生日歌。
她后来没活到六岁。”
空气忽然沉了下来。
林晚没再问,只是小心翼翼地将录音机放进防静电箱,带回工作室。
当晚,他拆开外壳,发现内部电路板几乎全毁,唯有主控芯片奇迹般完好。
更令人震惊的是,芯片表面竟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共感协议v0.3??实验版”
。
他的呼吸一滞。
这不是民用设备该有的标记。
这种早期共感编码芯片,全球仅生产过不到一百枚,全部用于1995年国家心理干预项目的试点工程。
项目因伦理争议叫停,所有设备理论上已被回收销毁。
而眼前这台录音机,不仅搭载了原型芯片,还曾记录过一个孩子的声音??那个声音,或许早已在三十年前就完成了第一次“情感发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